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公布了《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院等49家医院入选。
根据“医学界”的清单,新增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分布在河北、安徽、山东、甘肃等地,其中山东省占比最大,共批准了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等6家医院;河南又增加了两家医院,目前拥有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此之前,已有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入选“国家队”。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满足各地区疑难复杂、重大疾病的医疗服务,推动我国医疗服务能力的全面提高。
随着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和瓶颈有待突破?
都想挤进“国家队”,地方面临考验
自2019年首批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确定以来,中国一直在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本政策的初衷是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选择国家高水平医院作为出口医院,到缺乏优质医疗资源、人口多的省份建设分支机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延伸,实现“大病不出省”的目标。
一位前医院经理观察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和推广力度非常大。国家卫生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多次发布文件,明确项目建设方向和实际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医疗薄弱地区也希望抓住这个机会,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他们都想把病人留在当地”。
例如,2022年7月,湖北省黄石市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文章,申报国家医疗中心项目既有中央资金补贴,又有优质医疗资源,对提高当地医疗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政治账、经济账还是民生账,都是值得的。”
这也促使许多地方政府积极建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除了将其纳入当地政府的工作目标外,一些地区还由省委书记亲自领导,与出口医院进行项目沟通或积极组织专家讨论申请经验。
黄石市政协副主席、市卫生委员会主任在文章中强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申报有利于黄石卫生事业的发展,申报过程竞争激烈,经过多轮竞争,黄石作为申报城市被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报告,“机会非常罕见”。
对于他提到的“激烈竞争”,可以看到一组数据:在选择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之前,共有59个地方申请项目计划,最终只有河北、内蒙古等省份报告的24个项目计划通过,超过一半的项目失败。
为了挤进“国家队”,地方政府应该投入各种资源。河南省是迄今为止拥有最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地区,不仅与河南的地区特色有关,而且与实际规划和投资密切相关。
自2016年底以来,河南率先建设了六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据《大河日报》报道,河南省财政部社会保障部副主任张玉峰曾表示,省财政积极优化支出结构,投资11.7亿元,为河南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财政支持。
到2019年,省财政安排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13.5亿元。河南省卫生委员会、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组织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也共同出台了财政投资、价格改革、医疗保险支付、科技管理等配套政策。
国家医疗卫生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药品卫生技术综合评价中心付强等人在《国家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功能任务实施与关键问题讨论》一文中,对截至2020年10月批准设立的五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体医院功能任务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
研究发现,影响中心功能任务实施的关键问题包括对主要医院缺乏财政投资和政策保障。根据上述医疗经理的分析,地方政府更需要利用大型医院的知名度来增加患者的粘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区域业务项目的收入,但如何避免过去公立医院亏损的死循环,也面临着许多考验。
如何合作共建是关键
从前四批批准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来看,各地项目进展不同。“医学界”发现,第一批和第二批已基本投入运营,第三批和第四批项目仍在建设中。
今年以来,许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破土动工。2023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庆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四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开工建设,共投资103亿元;今年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沙河医院)医疗综合楼封顶,预计2024年竣工开业。
在合作层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首先建立输出医院名单,然后在输入地与输出医院进行项目合作和沟通后申报。最后,由地方政府主要建设和输出医院。原则上,中央投资支持每个项目不超过5亿元。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财政补贴政策通常是按照“一医院一政策”的原则量身定制的,重点支持其建设。例如,今年3月,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介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总投资预计为18.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投资4.8亿元,其余由安徽省和芜湖市按4亿元计算:6比例分担。
输出医院主要负责品牌、专家、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出,依托当地有一定基础的公立医院,在技术、项目、应用等领域进一步寻求突破。
事实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出口医院与项目医院在行政、财务、人事、收费、绩效、财务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全国政协委员姚建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今年公开表示,他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定位缺乏了解。
例如,一些输出医院在运营管理上没有足够的深度整合,一些地方没有给予输出医院足够的管理自主权,一些地方人才培训缺乏长期规划,一些地方体制机制改革不够。
财新在报告中发现,专家工资补贴不到位。一些专家透露,当地政府承诺给派遣专家和当地医生1.5倍的绩效补贴,但实际操作是由医院解决的,无论是当地医院还是出口医院,拿出这笔钱都有压力。
这导致承诺的专家工资无法兑现,出口医院无法派出足够的专家进入当地。双方陷入僵局。专家说:“你是北京的专家。如果你想去那个地方,你不能得到当地的工资。你应该比北京的同类工资高。”。
对于这种现象,一位在医疗机构管理方面有多年经验的专家告诉“医学界”,如果出口医院、地方政府和项目医院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划分不清,内部沟通整合不足,可能会偏离提高地方医疗服务能力的初衷,从而将“辐射周边地区”的愿景转化为“多家地方医院”。
初见成效
2022年,国家卫生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计划》,提到到到年底,全国规划布局基本完成,努力覆盖全国各省。
截至目前,这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基本覆盖中国所有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加快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的布局,扩大到成都、广州等医疗资源优质的地区。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立主要针对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的疾病,重点建设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最终辐射到周边地区。
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山西建设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在云南、河南、深圳建设三个国家心血管疾病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北京儿童医院在保定、新疆、黑龙江建设三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作为代表该地区国家医疗水平的项目,对患者最直观的标准之一是,他们可以看到困难的严重疾病、罕见的疾病和罕见的疾病,并进行困难和复杂的手术。从已运行的地区来看,“严重疾病不离开省”的初衷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例如,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帮助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近年来发展迅速:河南省儿童医院治疗的疑难重症病种从74种到108种,核心技术从82种到114种。
相应地,患者的转移率显著下降。据医院院长周崇臣公开介绍,2019年至2022年,河南省到北京儿童医院的儿童门诊减少58.03%,住院患者减少66.76%。
据河南省卫生委员会主管的《医疗卫生报》报道,位于河南省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中医院负责人透露,医院的外转率从2021年0.42%下降到2022年0.28%,下降33%;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河南籍患者8604人,比2017年下降61.03%;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河南籍患者1572人,较2017年下降52.58%。
从长远来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可以促进区域学科建设和医疗创新,合理优化中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但另一方面,它会对当地的基层医院产生一定的业务影响,并给它带来生存压力吗?
上述医疗机构经理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引导患者合理就医。“规模扩张必然需要高增长量与之同步,一些患者必然会被分流。”
然而,在他看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如果你只是被市场热度所吸引,没有长期的深度培育准备,你可能会面临医疗服务量“增加收入而不增加利润”、“有规模无经济”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