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PCI)该指南没有明确定义它是否成功。
近日,代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的阜外医院吴超、高晓津、杨跃进(CAMI)研究小组对STEMI患者进行了新的分析,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同时,TIMI达到50% 三级血流可作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定义。
作者表示,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ST段落在现实世界研究长期预后中的最大价值。
研究发现,约80%的急诊PCI后ST段下降(包括ST段下降)≥50%和ST段回到等位线),其2年死亡率仅为5.%在ST段下跌不到50%的情况下,死亡率达到了11.7%。
多因素分析表明,与ST段的下降<与50%的人相比,ST段下降了50%≥2年死亡率明显低于50%。
研究还发现,约20%的患者会出现TIMI血流与ST段下降不一致的情况:部分患者TIMI血流达到3级,但ST段下降<50%,部分TIMI 血流为0~2级,但ST段下降≥50%。这两类患者的两年死亡率分别为8.4%和8.9%。
由于死亡率的原因,不同亚组2年的生存曲线
作者认为,这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患者,一种是冠状动脉血流恢复,但微血管功能障碍,另一种是初始血流不良,但抗栓形成治疗后血流恢复。
研究首次观察到,在TIMI中 在0~2级患者中,三分之二的患者ST段下降,这些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这可以通过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恢复血流来解释,表明对血栓形成负担明显、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不良的患者应进行更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人员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很难判断急诊PCI的成功。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动态变化,特别是回到监护室后,无法实时监测。
之前的研究应用中心实验室来判断ST段的下降,或者在应用干预后60分钟或90分钟的ST段下降,有些使用动态ST段下降或累积ST段评分,CAMI研究多中心参与,120分钟判断ST段下降,使用单导心电图ST段下降,也证明了ST段下降是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与TIMI血流相结合的ST段下降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
作者认为,之前的研究表明,120分钟甚至180分钟测量的ST下降具有足够的预测价值,因此早期ST下降可能会错过抗血小板治疗对微循环的开放。
研究人员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CAMI注册研究中纳入的5966例STEMI患者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ST段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20分钟内下降<50%、ST段回落≥50%、分别有20.6%的ST段患者完全下降、64.3%、15.1%。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7.5%、1.9%和1.7%。
研究表明,ST段的成功下降和TIMI 三级血流(一致)、ST段成功下跌,TIMI 0~2级血流(不一致)、ST段回落<50%和TIMI 3级血流(不一致)、ST回落 <50%和TIMI 0~2级血流(一致)患者分别占77.6%、3.3%、17.6%、1.5%。
来源:Chao Wu, Xiaojin Gao, Ling Li, et al. Role of ST‐Segment Resolutio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IMI Flow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Heart Assoc, 14 Jul 2023.
(原标题:急诊PCI成功可定义两个简单指标!阜外医院杨跃进等CAMI研究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