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国内介入诊疗领域的空白
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了《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
在图像设备的指导和监控下,穿刺针、导管等介入设备通过人体自然孔或小伤口将特定设备引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近年来,介入治疗越来越多的人以其“微创、高效、准确”的优势而闻名。
但传统的外周介入手术多采用股动脉入路,术后下肢严格制动6小时,卧床至少12小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术后如何提升患者体验,已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7月8日,在第十四届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会议上(CCIO 2023年暨第八届亚太肿瘤介入大会 (APCIO 2023)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介入科牵头制定的《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山医院介入科主任严志平教授于2022年组织全国介入专家成立工作组。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推敲、打磨、讨论和修改,2023年3月定稿。本共识充分总结了近年来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诊疗的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统一的治疗和操作标准,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使更多患者受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主席颜志平教授近10年的临床研究表明,与以往外周介入手术相比,桡动脉入路更安全,术后恢复更快。桡动脉位置浅,周围无重要神经和血管,可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即使穿刺点出血,也可以更早发现和治疗,术后容易止血和监测。手尺动脉、桡动脉和双动脉血供的解剖特征,桡动脉闭塞导致血供阻断,大多不会严重影响手部血供。桡动脉入路可改善患者术后进食、排尿、疼痛等问题的治疗,避免下肢制动长期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问题,患者普遍反应良好。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教授表示,作为公立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致力于建设世界级的创新智能顶级医疗中心。多年来,通过医务人员的合作,积极推进医疗设备的升级。今年,介入科还将增加3个DSA手术室和3个DSA设备,包括CT-DSA一体机,推动介入手术进入智能精准诊疗时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范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是中国最早进行介入诊疗的单位之一。2019年,中山医院获得全国唯一的放射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称号。医院每年有近6万例介入手术,其中微创肿瘤介入治疗超过2万例。未来,医院将以治疗技术、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疗设备为目标,开展科研研究,解决“临门一脚”、“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建设国家介入放射治疗临床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是国家继续教育基地,教育部、上海、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多次获得国家和上海科技成果奖。多年来,我们继续开展许多前沿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肝癌综合干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门静脉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微创干预治疗方面。
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会议(CCIO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肿瘤干预和微创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之一。
今年的会议共设立了34个特别论坛,吸引了国内外400多名专家和教授,重点关注肿瘤干预和微创治疗的最新成果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会议还成立了“县医院干预能力提高项目”BBS,依托国家放射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弥补县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促进资源共享整合,加强县医院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