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脂质代谢异常为“土壤”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加剧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作为系统性炎症的间接反映,炎症相关血液学标志物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之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三种新型炎症标志物,都对急性心梗患者院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尚无研究比较这三个指标对心梗患者院内预后预测效果。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的计算方法是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这是因为血小板不仅参与急性血栓性血管闭塞,还参与早期血管壁存在的慢性炎症,这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病变的不稳定性。因此,血小板联合其他炎症标志物构建的新型炎症指标也应运而生,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宣武医院夏经钢、张豪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在入院GRACE评分的基础上,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可提供额外的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预测价值。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164例急性心梗患者,并采用ROC曲线确定入院三种指标的最佳界值并以此分组。系统免疫炎症指数最佳界值为1418分。
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的分组中,高值组院内MACE、心原性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值组。
将单因素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三种指标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除左房内径、房颤病史、入院GRACE评分、入院空腹血糖外,系统免疫炎症指数≥1418也是AMI患者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15,95%CI:1.312~2.795,P=0.001)。
对另两种指标的分析显示,在调整了临床背景特征后,尽管可预测心梗患者院内心原性死亡及心脏骤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预测效果明显减弱;而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不是MACE及其组成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之前也有研究显示,较高的系统免疫炎症指数水平与冠脉介入手术后的心血管事件独立相关,如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并且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严重心血管事件的能力优于传统指标。
来源:张豪, 周天, 马畅, 等. 新型炎症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内预后的预测价值.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7: 414-42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3.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