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童萱)玩拼图、扭魔方、跳格子、做相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些玩具都不是普通的玩具,是同济医院眼科门诊护士长江燕带着眼科医护研发团队原创设计的专科科普创意玩具。
近视儿童还要玩手机怎么办?
5岁男孩乐乐(化名)在幼儿园体检时查出轻度近视,妈妈带乐乐到同济医院眼科门诊做详细检查,“妈妈,我想玩手机!”在候诊大厅里等待就诊的乐乐不停哭闹着要手机,乐乐的妈妈只能无奈地拿出手机安抚孩子。
江燕对此忧心万分,她说:“同济医院眼科门诊就诊近视儿童人数较多,年龄普遍较小,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在候诊过程中,易产生紧张恐惧等应激情绪,主要表现为哭闹不止、躁动不安,从而抗拒诊疗。大多数家长通过手机等电子产品来安抚儿童,不利于视力的保护。”
于是,江燕成立了医护研发团队对学龄前近视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候诊期间的内心需求和真实体验,同时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儿童爱玩的天性,原创设计了魔方、拼图、贴纸、相框、棋盘等多种科普创意玩具。
在前期调查中,江燕团队还发现儿童及家长对近视防控知识的认知远远不够,在设计时,将近视防控知识手绘成有故事的图片融入科普创意玩具中,家长在陪孩子玩耍等待就诊的同时,还提高了对近视防治因素的知晓率。
用“新”科普寓教于乐
眼科科普创意玩具运用效果到底如何?江燕带领研发团队用半年时间进行了论证。候诊期间由于眼科科普创意玩具的吸引,使得儿童产生沉浸感,哭闹明显减少,从而减轻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家长能够全身心投入照顾儿童,积极地参与游戏。同时,等待过程易引起焦虑,影响家长情绪的并不总是实际的等待时间,而是其感知的等待时间,而眼科科普创意玩具的应用除了使儿童更有效地配合候诊,还减少了家长所感知的等待时间。
改变蕴藏智慧,创新引领发展。江燕介绍,这些科普创意玩具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中近视环境影响六大因素为科普依据,将远离电子产品、沐浴阳光增加户外活动、正确的写字姿势、模拟室外明亮的照明环境、增加调节力的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均衡饮食等科学防控近视知识融入其中,让儿童可以根据生动的卡通形象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增强科普内容的可读性。
今天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同济医院眼科医护人员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眼健康,预防近视。如果怀疑孩子近视,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专业检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孩子的视力保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