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首例!医生用冷冻消融术治好“糟糕的心动”

   2024-02-26 820
核心提示:1月3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电生理团队朱玲副教授在唐安丽教授、何建桂教授指导下,在同一天内顺利完成两例儿童希氏束旁路冷冻导管消融。据悉,这是华南地区首次通过冷冻导管消融治疗希氏束旁路患儿。▲朱玲副教授为两位患儿开展冷冻消融术每分钟心跳200多次病因竟在特殊位置——希氏束“咚咚咚…”,每分钟心跳200多次,严重时还伴随着心慌、呼吸困难、胸闷、头晕等症状,本该青春正当时的14岁小冯(化

1月3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的朱令副教授在唐安丽教授和何建贵教授的指导下,在同一天内成功完成了两例儿童希氏束旁路冷冻导管的消融。据介绍,这是华南地区首次通过冷冻导管消融治疗儿童希氏束旁路。

▲朱令副教授为两名儿童实施冷冻消融术。

心脏每分钟跳动200多次。

起因其实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他的管束。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两年前,冯晓接受了射频导管消融术,但由于病灶来源的特殊性,术后不久又复发了。为了更好地备战中考,彻底摆脱病痛的折磨,小峰和家人再次商量,找到了中山一院心血管儿科朱令副教授。

11岁的小杨(化名)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他一直在尝试保守治疗,但在过去的半年里,他反复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长,心功能异常。在多家医院咨询后,他最终来到了朱令副教授的诊所。

看到两个孩子的心电图后,朱令副教授根据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的心动过速不是“好茬”,可能会影响手术的“禁区”——希氏束。

▲希氏束示意图

希氏束是心脏传导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在消融过程中受损,可能导致心脏电传导障碍,即房室传导阻滞。一旦发生高传导阻滞,就意味着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这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麻烦。

考虑到手术治疗的风险,朱令副教授向心血管儿科主任李淑娟副教授汇报了这一情况,并在科室进行了术前讨论,与电生理团队唐安丽教授和何建贵教授汇报了冷冻消融的必要性。

经过讨论,电生理团队的专家一致认为,两个孩子可以明确诊断为与B型预激综合征相关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希氏束旁路的可能性更大,多项指征表明需要尽快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手术团队合影

冷冻消融术是第一次使用。

它为清除高危靶病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手术当天,两个孩子的术中电生理检查和标测结果提示旁路靠近希氏束,手术难度极大。基于安全考虑,电生理团队一致同意使用一种新的消融技术——冷冻消融治疗两名患儿。

冷冻消融术利用液态一氧化二氮作为能量,使局部组织保持在零下80度的环境中,从而达到冷冻、脱水、坏死和清除病灶的目的。与传统的射频消融术相比,冷冻消融术具有稳定粘附的特点,这种粘附发生在冷冻导管的头端和目标组织之间,即使在跳动的心脏中也能保持紧密接触,确保能量有效传递到目标。

在保证成功率的同时,冷冻消融技术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有效减少了术中导管移位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左图为冷冻消融术,右图为传统射频消融术。

更重要的是,冷冻消融作为一种“悔过”的治疗方法,可以让术者在手术过程中更积极地进行更多尝试性治疗,也为清除高危靶病变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汤安丽教授和何建贵教授的指导下,朱令副教授为两名患儿实施了冷冻消融术。在小杨的手术中,目标距离他的心束很近,当他在-80°冷冻13秒时出现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专家立即停止冷冻,房室传导在5秒内恢复正常。

两次手术历时7小时,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通过冷冻消融术成功移除了与希氏束相邻的病变,两个孩子恢复了正常心跳。

▲患者为专家团队送上锦旗、感谢信和鲜花。

朱令副教授表示,儿童心腔小,心率快,射频消融高危病变容易出现并发症,而冷冻消融克服了导管头的不稳定性,可以确保消融过程中导管头与心腔内目标的紧密接触,有效地将能量更快、更准确地传递到目标。

此外,冷冻标测和消融过程中可实时监测是否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充分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即使在危险部位消融也可避免并发症。

“冷冻导管消融术的推出,可以提高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疾病导管消融诊疗的成功率,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为起源于一些特殊关键部位的心律失常患者带来福音,惠及广大需要导管消融治疗的儿童乃至成人心律失常患者。”何建贵教授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