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家庭病床服务质量(无影灯)

   2024-01-26 740
核心提示:卧床老人在家“住院”,家庭医生服务上门,医护费用医保报销……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家庭病床建设,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家庭病床服务,设置家庭病床近8万张,每年服务近80万人次,让很多患病老人感到温暖。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为了解决老年健康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各地

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家庭病床建设,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家庭病床近8万张,每年服务近80万人次,让许多患病老人倍感温暖。

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为解决老年健康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地纷纷推出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推动了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解决了行动不便老年患者的就医问题,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推进家庭病床建设是促进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确有需要的人群,结合实际提供上门治疗、随访管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健康指导、家庭病床等服务,加强医疗质量监管,确保医疗安全。”目前一些地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于形式,存在“签约不预约”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签约居民健康状况千差万别,签约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与居民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设置家庭病床是针对居民的“刚需”,根据患者需求量身定制服务套餐,提供更精准、细致、周到的服务,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到实处。

办好家庭病床,需要完善医生激励机制和医保配套政策。与传统门诊模式相比,上门服务对医护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科学确定家庭病床服务收费标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医生从“被动上门”走向“主动上门”。同时,不断丰富家庭病床服务,将更多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如推出家庭病床服务包,患者可自愿选择按项目或服务包付费,相关费用纳入医保基金,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办好家庭病床,就要严把医疗质量关,把居家服务做实做细。家庭病床提供门诊和住院之间的医疗服务。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医务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风险。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家庭病床质量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并将服务质量与绩效考核挂钩。有必要制定家庭病床服务标准和指南,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的《居家和社区医疗服务指南(试行)》提出,居家服务的重点是失能(含失智)、慢性病、高龄、失能、疾病康复或终末期,出院后仍需要医疗服务的老年人。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查房、家庭病床服务、居家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心理和精神支持服务、转诊服务等。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医疗服务,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提升家庭病床服务质量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应有之义。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构建集预防、治疗、护理为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让家庭病床更贴近百姓实际需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人民日报》(2024年01月26日第19版)

(编辑:岳洪斌、牛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